2025年7月13日,《检察日报》第4版刊登《古建重生记》,内容如下:
作为一名公益诉讼检察官,我平日里穿梭在各类案件的调查与办理之间,却从未想过自己会与一群客家古建筑产生如此紧密的羁绊。而这段我与这些古建筑的故事,就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在我检察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端午假期,我与家人踏上了前往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的旅程。当第一缕晨曦穿透那片青砖黛瓦,洒在熙熙攘攘的旅游者脸上时,我仿佛看到了这座客家古镇在沉睡中缓缓苏醒。作为梅州十大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和十大必打卡景区,百侯镇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张开双臂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漫步在鹅卵石铺就的三十六巷间,手指轻轻抚过古民居那雕花的门楣,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可谁能想到,这些如今散发着迷人魅力的建筑,曾经竟因年久失修,濒临损坏的边缘。它们的重生,就像一部充满波折的传奇故事,而检察公益诉讼与文旅产业的携手,则是这个故事中精彩的篇章。
2023年8月,我接到了前往百侯镇开展调研工作的任务。当我在名为“华萼双辉”的古民居“可旋堂”前停下脚步时,眼前的景象却让我心中一紧。这座建于清代的建筑,曾经的风采已被岁月无情侵蚀。橼梁上的彩绘木雕褪色斑驳,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眼神中满是疲惫与无奈;部分梁架因雨水侵蚀出现裂痕,就像老人身上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口;天井中的青苔爬满石阶,更增添了几分荒凉与破败。
住在这里的杨伯,看到我在院子里徘徊,便走了过来。他无奈地叹息道:“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我们这些老人哪有钱修老房子!”杨伯的话,像一根针,刺痛了我的心。这不仅仅是一座老房子的问题,更是客家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普遍困境。
随着深入调研的脚步,我发现,“可旋堂”的情况并非个例,在百侯镇侯南村,有8处市级历史建筑都面临着自然风化严重、内外墙面脱落、消防设施缺失等问题。与周边那些保护完好且声名在外的肇庆堂、通议大夫第等古建筑相比,它们就像被遗忘在角落的孩子,在鳞次栉比的建筑群中显得格外落寞。
修缮资金匮乏、专业力量不足,就像两座大山,压得保护工作举步维艰。这些承载着客家人“耕读传家”记忆的建筑,正在岁月的侵蚀下悄然走向破败。看着它们,我的心里满是焦急与担忧,仿佛看到了一个家族的传承在一点点消逝,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但我深知自己不能坐视不管。单靠住户的力量,无法实施有效的保护,必须让政府职能部门介入,形成系统性保护合力。于是,我迅速整理调研资料,与同事们反复讨论、研究,启动了行政公益诉讼程序。
当我手捧一纸检察建议,站在镇政府和县住建局工作人员面前时,我的心情既紧张又期待。我详细地向他们阐述了这些古建筑面临的困境以及保护的重要性,希望他们能够相互配合,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优先修缮、保护承重主体结构破损严重的历史建筑。为了进一步加快传统村落修缮进程,我们在百侯镇主持召开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推进会。会议上各方代表积极发言,共同探讨保护方案与措施。那一刻,我看到了大家保护古建筑的决心与热情,也让我更加坚信,我们一定能够携手让这些客家古建筑重焕生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时刻关注着客家古建筑的修缮进展。每一次前往百侯镇,都能看到新的变化。每一次变化,都让我情难自抑。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就像一群勤劳的蜜蜂,在为这些古建筑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当我再次踏入百侯镇时,8处历史建筑已修缮完毕,“华萼双辉”焕然一新,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灿烂的年代。几个穿着汉服的女孩在古建筑前拍照打卡,她们的笑容就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灿烂而美丽。摄影爱好者在精美的木雕前满意地按下了快门,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对于其他游客而言,走进百侯镇,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美味的客家菜,还能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感受浓郁的客家风情。这些丰富的体验,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检察官所做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在守护一段历史、传承一种文化。
如今,当我再次回忆起这段经历,心中满是自豪与欣慰。这些古建筑的重生,不仅仅是建筑的修复,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就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我们的守护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也将继续在这条守护客家文化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用检察的力量,守护更多的历史记忆,传承更多的文化瑰宝。
微信公众号
微博号
头条号
法治号